金銮殿上,气氛凝重如冰。
新科状元林玄,身着红袍,跪立中央。
他面容清秀,却难掩眉宇间的一丝紧张。
御座之上,天武皇帝目光深邃,冷厉的疑问掷地有声。
“朕与玉玺,孰重?”
这突如其来的难题,像一道惊雷,震彻朝堂。
林玄的心脏,在那一刻,仿佛停止了跳动。
他知道,这不仅是一场考量,更是命运的抉择。
01
大周王朝,天武二十三年。
春风拂过京城,却吹不散殿试的余韵。
林玄,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寒门子弟。
凭借一篇《治国策论》,力压群英,高中状元。
他的才华,如同夜空中的星辰,瞬间点亮了京师。
然而,这份荣耀背后,是十年寒窗的寂寞坚守。
他出身贫寒,家中仅有老母相伴。
自幼便深知民生疾苦,心怀济世之志。
乡里邻居都说,林玄是百年难遇的奇才。
他的文章,既有经世致用的深度。
又不乏洞察人性的细腻。
金榜题名那日,整个村子都沸腾了。
老母亲更是老泪纵横,连声感谢祖宗庇佑。
林玄谨记母亲教诲,不忘初心,谦逊待人。
他深知,状元之位,是荣耀,更是沉甸甸的责任。
初入朝堂,林玄感到的并非全然的喜悦。
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安。
金銮殿的威严,远超他的想象。
殿内雕梁画栋,金碧辉煌,彰显着帝国的强盛。
文武百官分列两旁,个个神情肃穆。
他们的目光,或审视,或好奇,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。
林玄挺直脊背,努力维持着平静。
他知道,自己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读书人。
在这里,每一个眼神都可能藏着深意。
每一次呼吸都可能牵动权力的暗流。
此刻,他最希望的,是能平稳度过这场初见。
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如此轻松。
天武皇帝,一位以铁腕著称的君主。
他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如炬,不怒自威。
皇帝的眼神,仿佛能穿透人心,直抵灵魂深处。
林玄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,从御座上传来。
他恭敬地跪拜,心头却隐隐升起一丝不安。
皇帝的目光,停留在林玄身上许久。
那是一种审视,也是一种无声的考验。
林玄屏住呼吸,等待着皇帝的旨意。
他以为,皇帝会问他一些施政方略。
或是一些关于民生社稷的看法。
然而,皇帝接下来的话,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
那句话,简单直接,却又深不可测。
它像一把利剑,直指人心的最深处。
也像一道难解的谜题,足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。
林所有人都屏息凝神,等待着这位新科状元的回答。
林玄知道,自己必须小心应对。
稍有不慎,便可能万劫不复。
这道题,考验的不仅仅是才智。
更是对君王权力,对国家社稷的理解。
他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。
他知道,自己不能慌乱,更不能出错。
这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,也影响着国家的走向。
他必须给出,一个足以让皇帝满意的答案。
02
皇帝的目光,锐利如刀,直刺林玄心扉。
殿内鸦雀无声,只闻得众人浅浅的呼吸声。
百官们的眼神,此刻都聚焦在林玄身上。
有担忧,有幸灾乐祸,也有纯粹的好奇。
左相李文渊,须发皆白,神情复杂。
他轻轻抚着胡须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。
李相深知皇帝的脾性,喜怒无常,深不可测。
这样的问题,绝非一时兴起,定是暗藏玄机。
右相赵明远,则嘴角微翘,带着几分冷笑。
他素来与李相政见不合,更不喜寒门出身的林玄。
在他看来,林玄不过是运气好些的读书人。
今日,便是他原形毕露之时。
林玄跪在冰冷的金砖上,感到一股寒意袭来。
并非殿堂的温度,而是心头的重压。
他迅速在脑海中,回溯了过往所学。
儒家经典,治国方略,历史典故。
然而,这道题,似乎超越了寻常的学问。
它拷问的是,一个人对权力核心的认知。
对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理解。
“朕与玉玺孰重?”
若答“朕重”,则有谄媚之嫌,失了读书人的风骨。
且将君主个人凌驾于国之重器之上,恐犯大忌。
若答“玉玺重”,则无疑是挑战皇权。
皇帝乃九五之尊,岂能居于死物之下?
这更是犯了欺君之罪,性命难保。
林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,滑过鬓角。
他紧握双拳,指甲深深嵌入掌心。
他知道,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送分题。
而是一道,步步杀机的陷阱。
他想起恩师曾教导他。
“为官者,当以民为本,以国为重。”
“然君臣之道,亦不可不察。”
“帝王之心,深邃难测,需以智慧和真诚应对。”
恩师的话,此刻在耳畔回响。
真诚?智慧?在这金銮殿上,何为真诚?
何为智慧?
林玄闭上双眼,深吸一口气。
他试图抛开所有杂念,只留下最纯粹的思考。
他回想起自己儿时,曾在乡间听过的一段故事。
那是一个关于前朝开国皇帝的故事。
皇帝微服私访,遇到一位老农。
老农不知皇帝身份,抱怨官府苛捐杂税。
皇帝问他:“你可知当今天子是何人?”
老农答:“只知有天子,不知天子为谁。”
“但知天子好,百姓才安乐。”
当时,林玄只是觉得有趣。
此刻,这段故事却像一道微光,照亮了他的困境。
他睁开眼睛,目光变得坚定起来。
他知道,单纯的答案,无法满足皇帝。
他需要一个,能够体现他深思熟虑的答案。
一个既能彰显君主权威,又能体现他治国理念的答案。
他缓缓开口,声音却被紧张压得有些沙哑。
皇帝的眼神,没有丝毫波动。
等待着他给出,足以震动朝野的回答。
空气仿佛凝固,时间也变得异常缓慢。
03
天武皇帝,并非一位寻常的君主。
他以雷霆手段登基,平定内乱,开创盛世。
他雄才大略,但疑心病重,尤忌臣子结党营私。
当年,他曾亲手废黜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。
只因那宰相,在朝堂上公开质疑他的决策。
那宰相自恃功高,以为皇帝离不开他。
却不知,帝王之怒,可焚尽一切。
天武帝深知,权力之争,远比沙场厮杀更残酷。
他需要的是,真正忠诚且有远见的臣子。
而非那些,只会阿谀奉承或沽名钓誉之辈。
“朕与玉玺孰重?”
这个问题,并非他今日才想起来。
而是多年前,便在他心中盘桓。
前朝末年,国力衰微,民不聊生。
先帝沉迷酒色,荒废朝政。
传国玉玺,虽仍在深宫,却已形同虚设。
百姓流离失所,饿殍遍野。
那时,玉玺再重,也无法填饱饥民的肚子。
天子再尊,也无法挽回倾颓的江山。
最终,天下大乱,改朝换代。
天武帝正是从那样的乱世中杀出。
他亲眼目睹了,一个王朝的覆灭。
他深刻理解,一个君主的德行与作为。
对国家社稷,对黎民百姓,是何等重要。
他深知,玉玺是国家权力的象征。
但象征,终究只是象征。
若无贤君明主执掌,它便只是一块顽石。
甚至可能,成为野心家争夺的工具。
今日,他提出这个问题,意在考察林玄。
他要看这个新科状元,是徒有虚名。
还是真有,洞悉本质的智慧。
他要看林玄,是会曲意奉承。
还是能坚守本心,给出真知灼见。
这不仅仅是对林玄个人的考验。
更是天武帝,对自己治国理念的一次验证。
他希望找到一个,能够真正理解他,辅佐他的人。
一个能帮助他,实现心中抱负的栋梁之才。
林玄的迟疑,在天武帝眼中,并非懦弱。
反而说明他并非轻率之人,懂得深思熟虑。
皇帝的目光,依旧没有丝毫情感波动。
他等待着,等待着林玄给出那个答案。
这个答案,将决定林玄的仕途。
也将影响天武帝,对未来朝局的布局。
朝臣们也深知,这个问题不简单。
他们中有许多人,在心中默默推演着答案。
然而,无论如何思索,都觉得难以两全。
无论偏向哪一方,都可能触怒龙颜。
这简直是一道,无解的死局。
林玄,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少年。
他能否在这死局中,寻得一线生机?
他能否在万众瞩目下,给出惊艳的回答?
所有人的心弦,都紧绷着。
等待着,那即将到来的瞬间。
04
林玄深吸一口气,心中默念恩师教诲。
“凡事皆有本末,君子当明辨。”
他缓缓抬起头,目光迎向皇帝。
那眼神不再是最初的紧张,而是带着一种沉静。
他开口,声音虽轻,却清晰回荡在殿内。
“陛下,臣以为,此题非问轻重,实乃问本末。”
此言一出,百官皆惊,议论声瞬间响起。
“大胆!”右相赵明远厉声喝道。
“状元郎岂敢妄议圣上之题!”
皇帝却抬手制止了赵明远的斥责。
他目光微动,示意林玄继续说下去。
林玄没有理会赵明远,继续说道。
“玉玺,乃国之重器,承载着天命与法统。”
“它是王朝的象征,是权力的凭证。”
“其重,在于它所代表的江山社稷。”
“在于它凝聚的万民对皇权的敬畏。”
他稍作停顿,观察着皇帝的反应。
皇帝的脸色,依旧平静如水,深不可测。
林玄知道,这只是开篇,真正的难点还在后面。
“然玉玺之重,并非其材质之重。”
“亦非其历史之重,而在于其所系。”
“所系者何?所系者,乃陛下您。”
殿内再次哗然,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拍马屁。
但又似乎,隐藏着更深的含义。
林玄没有停止,他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。
“若无陛下英明神武,执掌天下。”
“玉玺,不过是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头。”
“它无法平息战乱,无法赈济灾民。”
“更无法维系一个国家的安定与繁荣。”
“是陛下,赋予了玉玺真正的重量。”
“是陛下的德行,陛下的智慧,陛下的勤勉。”
“才让这方寸之物,重如泰山,镇国安邦。”
这番话,让一些原本不屑的官员,也开始思索。
林玄并没有直接说“朕重”或“玉玺重”。
而是将两者的关系,进行了巧妙的解读。
他将玉玺的价值,与皇帝的作为紧密联系起来。
既肯定了玉玺的象征意义,又突出了君主的决定性作用。
皇帝的嘴角,似乎勾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。
那弧度极浅,一闪而逝,却被林玄敏锐地捕捉到了。
这给了林玄莫大的鼓励,他知道自己方向对了。
“若将玉玺比作舟,则陛下便是掌舵之人。”
“舟之轻重,在于其能载物几何。”
“掌舵之人,则决定舟之所向,舟之安危。”
“是舟重,还是掌舵之人重?”
“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”
林玄的声音,变得更加自信和洪亮。
他不再是那个紧张不安的寒门学子。
此刻的他,仿佛一位才华横溢的智者。
正在向众人,阐述着他深刻的治国理念。
“故臣以为,陛下之重,在于天下苍生。”
“在于社稷安危,在于万民福祉。”
“玉玺之重,亦系于此。”
“若无陛下以天下为己任,玉玺何重之有?”
“若陛下能使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则陛下之重,远超玉玺之重。”
“因为陛下承载的,是活生生的生命。”
“是绵延不绝的文明,是永续发展的希望。”
这番话,如同一股清泉,涤荡了殿内的沉闷。
百官们交头接耳,眼中多了一份赞叹。
林玄的回答,巧妙地避开了陷阱。
不仅没有得罪皇帝,反而拔高了皇帝的地位。
更重要的是,他将玉玺和皇帝的重量。
都归结到了“天下苍生”和“社稷安危”上。
这无疑是,将读书人的本心,融入了答案之中。
然而,这真的就是皇帝想要的全部答案吗?
他真的能化解,皇帝内心深处的所有疑虑吗?
皇帝的眼神,再次变得深邃起来。
他凝视着林玄,像是在思考着什么。
林玄的心,再次悬了起来。
他知道,自己还差一点。
还差那临门一脚,才能彻底打动这位帝王。
他需要一个,更具震撼力,更具说服力的点睛之笔。
一个能让皇帝,真正龙颜大悦的答案。
一个能让满朝文武,心悦诚服的回答。
他深吸一口气,准备说出那最后的关键。
05
林玄的话语,在殿内久久回荡。
他的论述,层层递进,引人深思。
百官们从最初的惊讶,到现在的沉思。
许多人不由自主地,对林玄投去赞许的目光。
左相李文渊,紧绷的脸上,终于浮现出一丝笑意。
他轻捋胡须,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。
这林玄,果然是旷世奇才。
竟能将皇帝的难题,化解得如此精妙。
右相赵明远,脸色铁青,眼底满是不甘。
他本以为林玄会语无伦次,自毁前程。
却不料,这个寒门小子,竟有如此辩才。
御座之上,天武皇帝的表情,依旧难以捉摸。
他没有立即表态,只是静静地看着林玄。
那眼神,仿佛在等待着什么。
林玄的心,也提到了嗓子眼。
他知道,自己刚才的回答,虽然精妙。
但还未触及到皇帝内心最深处的考量。
皇帝问“孰重”,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。
他想知道的,是一个臣子对君权的理解。
更是对君主个人与国家利益的权衡。
他想知道,在危急关头,臣子会如何选择。
林玄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,再次袭来。
他不能止步于此,必须更进一步。
他必须给出,一个能彻底消除皇帝疑虑的答案。
一个能让皇帝,真正放下心来的回答。
他再次躬身,声音更加沉稳有力。
“陛下,臣以为,此问还有一层深意。”
“陛下所问,并非玉玺与您谁的份量更重。”
“而是,当二者发生冲突之时,何者优先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。
这番话,直接点破了皇帝问题的核心。
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,这道题的真正杀机。
如果君主个人利益,与国家社稷发生冲突。
臣子,当如何抉择?
这才是,最致命的陷阱。
皇帝的眼神,终于发生了变化。
那是一种极度危险的锐利,仿佛要将林玄吞噬。
他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林玄。
等待着林玄给出,那最终的答复。
林玄感到自己的手心,再次渗出汗珠。
他知道,自己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。
稍有不慎,便是万丈深渊。
他必须做出,一个完美的回答。
一个足以载入史册,流芳百世的回答。
他深吸一口气,决定放手一搏。
他想起了恩师临别前,赠予他的一句话。
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
这句话,是儒家思想的精髓。
也是无数仁人志士,为之奋斗的理想。
但在这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,敢说出这句话。
无异于自寻死路。
林玄的眼神,闪过一丝挣扎。
他知道,如果他直接引用这句话。
他很可能,会立刻被拖出去斩首。
但他又不能,违背自己的本心。
他必须找到一个,既能表达真意。
又能让皇帝接受的巧妙方式。
他抬头望向皇帝,目光坚定。
他决定,用自己的方式,诠释这句箴言。
他决定,将自己的治国理念,融入这最终的答案。
他缓缓开口,每个字都像千斤重。
声音在殿内回响,震颤着每一个人的心弦。
“陛下,臣以为……”
他的话,停在了最关键的时刻。
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,等待着他那惊世骇俗的回答。
皇帝的目光,也紧紧锁定在林玄身上。
殿内的气氛,凝重到了极点。
一场无声的博弈,在此刻达到了最高潮。
林玄的答案,究竟会是何等惊人之语?
他能否在刀尖上跳舞,赢得帝王的青睐?
所有人都屏息凝神,等待着那最终的宣判。
06
林玄深吸一口气,目光清澈而坚定。
“陛下,臣以为,若论孰重,需论其所承载之物。”
“玉玺,承载的是国之法统,是万年基业的象征。”
“它的分量,在于它代表的,是整个大周王朝的延续。”
“而陛下您,承载的则是万民之福祉,社稷之未来。”
“您的分量,在于您能为天下苍生,带来多少安定。”
“在于您能为国家,开创多少太平盛世。”
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更加沉重。
“若玉玺失而民安,则玉玺轻。”
“若陛下失德而民苦,则陛下轻。”
“二者孰重,不在其本身,而在于其所能承载的天下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瞬间陷入死寂。
所有人都被林玄这番话,深深地震撼了。
他没有直接说出“民为重”那样犯忌的话。
却用一种更深刻、更巧妙的方式,表达了同样的内核。
他将玉玺和皇帝的“重”,都与“民安”和“社稷”挂钩。
这意味着,如果玉玺失去了它的作用,导致民不聊生,那它就轻如鸿毛。
如果皇帝失去了德行,让百姓陷入苦难,那他也就轻如尘埃。
这不仅仅是对皇帝智慧的肯定。
更是一种,对皇帝责任的无声提醒。
天武皇帝的脸色,从最初的危险锐利。
逐渐转变为一种,深思熟虑的平静。
他凝视着林玄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
林玄知道,自己触及到了皇帝内心深处。
他继续说道,声音洪亮,掷地有声。
“陛下,玉玺是死物,其重在人赋予。”
“您是活生生的君主,您的重在民所系。”
“一个贤明的君主,能够让玉玺的光辉万丈。”
“一个昏庸的君主,即便手握玉玺,也只会加速王朝的倾覆。”
“因此,臣以为,陛下之重,在于您能否成为。”
“那个让玉玺真正‘重’起来的君主。”
“在于您能否,以德治国,以仁服众。”
“在于您能否,让大周的江山,万世永固。”
“只有当陛下,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,励精图治。”
“让天下太平,百姓安乐。”
“那时,陛下您,才真正重于玉玺。”
“因为您承载的,是整个大周的生机与希望。”
林玄说完,再次恭敬地叩首。
殿内鸦雀无声,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。
百官们震惊地看着林玄。
这番回答,不仅化解了难题。
更是在极尽赞美之词的同时。
巧妙地提醒了皇帝,作为君主的责任和担当。
它既维护了皇权的至高无上。
又将君主的价值,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天武皇帝,终于缓缓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。
他一步步走下台阶,目光始终落在林玄身上。
每一步,都让百官的心跳,加速一分。
林玄低着头,感受着皇帝越来越近的气息。
他不知道,等待他的,究竟是雷霆之怒。
还是,那期盼已久的赞许。
皇帝走到林玄面前,停了下来。
他伸出手,轻轻扶起了林玄。
“好!”
一声雄浑有力的“好”,在殿内炸响。
皇帝的声音,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。
“好一个‘若玉玺失而民安,则玉玺轻’!”
“好一个‘若陛下失德而民苦,则陛下轻’!”
“你之所言,深得朕心,亦深得治国之要义!”
“朕终于明白,为何你能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。”
“你不仅有才华,更有远见,更有仁心!”
天武皇帝,龙颜大悦,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笑容。
那笑容,温暖而又充满力量,让整个大殿都为之明亮。
“满朝文武,皆言朕与玉玺孰重。”
“唯有你,林玄,能洞察朕之本意。”
“能将君臣之道,民生社稷,融会贯通。”
“此等才识,古今罕有!”
皇帝的赞赏,如潮水般涌来。
百官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,纷纷跪拜。
“陛下圣明!状元郎才华盖世!”
“臣等佩服!林状元之才,实乃国家之幸!”
右相赵明远,脸色煞白,身体微微颤抖。
他怎么也没想到,林玄竟然能给出如此完美的答案。
左相李文渊,则满面红光,眼中尽是欣慰。
他知道,大周朝,终于迎来了一位,真正的栋梁之才。
天武皇帝,再次回到龙椅上。
他目光扫过殿内,威严而又充满喜悦。
“林玄!”
“臣在!”林玄激动地回应,心潮澎湃。
“朕今日便封你为翰林院修撰。”
“兼任国子监祭酒,日后,朕要你常伴左右,为朕解惑!”
翰林院修撰,乃清贵之职,负责修史编纂。
而国子监祭酒,更是掌管天下教育,教化百官之师。
同时兼任,并且要常伴君侧,这简直是破格提拔!
这不仅仅是对林玄才华的肯定。
更是皇帝,对他寄予厚望的体现。
林玄跪拜谢恩,心中激动万分。
他知道,自己今天的答案。
不仅保住了性命,更开启了,他波澜壮阔的仕途。
而这,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他将用自己的所学所思,去践行他的治国理念。
去辅佐这位英明的君主,共同开创大周的盛世。
满朝文武,拍案称绝。
这一日,新科状元林玄的名字。
响彻了整个朝野,也载入了史册。
而“朕与玉玺孰重”这个千古难题。
也因为林玄的回答,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。
07
林玄被破格提拔的消息,如飓风般席卷京城。
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学子。
一跃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,兼任两要职。
这在天武朝,是前所未有的殊荣。
京城内外,对林玄的评价,褒贬不一。
有人赞叹他才华横溢,应得此殊荣。
有人则嫉妒他运气太好,一步登天。
更多的人,则带着审视的目光,观望他的未来。
林玄深知,伴君如伴虎,盛宠之下,危机四伏。
他今日的辉煌,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之上。
但这份信任,也可能随时消逝。
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,谨言慎行。
初入翰林院,林玄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。
翰林院的官员,大多是清流名士,学识渊博。
他们对林玄的空降,有的表示欢迎。
有的则持观望态度,甚至有些不服。
林玄虚心请教,勤勉工作,从不摆架子。
他白天处理翰林院事务,夜晚则秉烛夜读。
深入研究典籍,为皇帝批阅奏章提供参考。
国子监祭酒的身份,更是让他责任重大。
他不仅要为皇子和贵族子弟授课。
还要负责制定教育方针,选拔优秀学子。
他积极推行改革,提倡“学以致用,知行合一”。
强调为政者,当以民为本,以实干为要。
这些理念,正是他当初殿试时所阐述的。
也是他回答皇帝难题时,所展现的核心思想。
他的改革触及了一些守旧派的利益。
引来了不少非议和阻挠。
右相赵明远,更是多次在朝堂上,明里暗里刁难他。
赵明远认为,林玄过于激进,不识朝堂规矩。
甚至讽刺林玄,不过是哗众取宠,沽名钓誉。
林玄面对这些挑战,始终保持着冷静。
他没有正面与赵明远冲突,而是用事实说话。
他提出的许多改革措施,都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例如,他建议皇帝设立“劝农司”。
专门负责指导农事,推广高产作物。
这项建议,得到了皇帝的采纳,并取得了成功。
百姓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,民生有所改善。
皇帝对林玄的信任,也日益加深。
他经常召林玄入宫,彻夜长谈。
讨论治国理政,讨论民生疾苦。
林玄的学识和见解,让皇帝耳目一新。
皇帝称赞他:“林玄之才,胜过十个宰相!”
这句话,更是让朝野上下,对林玄刮目相看。
林玄知道,皇帝的赞赏,既是荣耀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
它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,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。
他必须时刻警惕,以免功高盖主,引来不测。
他谨记恩师教诲,为人低调谦逊。
他从不居功自傲,也不参与党争。
只是默默地,为国家社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他用行动,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
也用智慧,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。
林玄的仕途,虽然充满了挑战,但也充满了希望。
他深知,要实现自己的抱负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但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。
他的心中,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。
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,为大周王朝。
书写新的篇章,也为万千百姓,带来福祉。
08
林玄的崛起,打破了朝堂固有的格局。
他年轻,有才华,更得到了皇帝的器重。
这让一些老臣,感到不安和嫉妒。
尤其是以右相赵明远为首的保守派。
他们对林玄的各项改革,总是横加阻挠。
认为他是在扰乱祖宗法度,破坏朝廷规矩。
一日,朝堂上,赵明远再次发难。
他指责林玄在国子监推行的新学。
“离经叛道,有悖圣贤之道。”
他声称,新学只会让学子们,心思浮躁,不务正业。
林玄沉着应对,他奏请皇帝。
“请陛下派遣钦差,前往国子监考查。”
“若臣所推行之新学,确有不妥,臣愿领罪。”
皇帝对林玄的自信表示赞许,随即派人前往。
结果显示,国子监学子们,求学热情高涨。
不仅学业精进,更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许多学子,在农事、水利等方面,提出了独到见解。
皇帝听闻奏报,对林玄赞不绝口。
赵明远哑口无言,当众受挫。
然而,赵明远并未因此罢休。
他暗中拉拢其他官员,形成一股反对势力。
试图在其他方面,给林玄制造麻烦。
不久,南方发生旱灾,民不聊生。
朝廷拨发赈灾款,但运送途中,却屡次出事。
赈灾物资迟迟未能送达灾区。
百姓怨声载道,灾情日益严重。
赵明远趁机进言,指责户部官员失职。
并暗示,是林玄推行的“简化流程”导致混乱。
林玄主动请缨,要求前往灾区。
他要亲自查明真相,解决问题。
皇帝犹豫再三,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林玄带着几名随从,轻车简从,赶赴灾区。
他深入民间,走访受灾百姓。
了解他们的疾苦,查明赈灾款项的去向。
他发现,问题并非出在流程简化上。
而是地方官员,勾结不法商贾,层层盘剥。
甚至将赈灾物资,转卖牟利。
林玄雷厉风行,迅速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。
并协调当地乡绅,组织百姓自救。
他亲自监督赈灾物资的发放。
确保每一粒粮食,都能送到百姓手中。
他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,提出了“以工代赈”的方案。
组织灾民修缮水利,开垦荒地。
这一举措,既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。
又为当地的长期发展,打下了基础。
林玄在灾区的表现,赢得了百姓的拥护。
也让当地官员,对他刮目相看。
当林玄带着详尽的奏报,回到京城时。
皇帝早已听闻他在灾区的作为,大加赞赏。
赵明远等人,再也无法从中作梗。
林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再次证明了。
他不仅有治国之策,更有济世之心。
他的威望,在朝野上下,达到了新的高度。
然而,他也深知,权力越大,责任越重。
前方的道路,依旧充满挑战。
他将继续秉持初心,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。
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。
去面对一切困难,去实现他的抱负。
09
林玄在朝堂的地位日益稳固,权势渐重。
但他始终未忘,当初殿试时,皇帝的考问。
“朕与玉玺孰重?”
这个问题的答案,已成为他为官的座右铭。
他时刻提醒自己,君主之重,在于万民。
玉玺之重,在于其所系的社稷。
为官者,当以民为本,以国为重。
一日,边关急报,北戎犯境,烧杀抢掠。
战事吃紧,边境百姓流离失所。
朝堂之上,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。
主战派认为,当倾全国之力,御敌于国门之外。
主和派则担忧,战事旷日持久,国库空虚。
林玄深知,无论何种策略,都需以民生为考量。
他提出,先稳固边防,再筹集粮草。
同时派遣使者,与北戎谈判,争取时间。
他认为,战事一起,受苦的终是百姓。
能避免兵戈,自是上策。
若不能避免,也要确保百姓安宁。
皇帝采纳了林玄的建议,命他协助兵部。
林玄夜以继日,与将士们商议布防。
他亲自前往军营,了解将士们的困苦。
提出改善伙食,提高军饷的建议。
他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,购买御寒衣物。
分发给边关将士,鼓舞士气。
他的行动,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。
也让边防的防御,变得更加坚固。
同时,他挑选精明能干的官员。
前往北戎议和,争取到了宝贵的休战期。
在这期间,大周得以休养生息,积蓄力量。
当北戎再次进犯时,大周军队已是兵强马壮。
将士们士气高昂,成功击退了敌军。
边境恢复了和平,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。
林玄的智慧和担当,再次得到了验证。
皇帝对他愈发器重,甚至将太子托付给他教导。
林玄成为了太子的老师,肩负着培养未来君主的重任。
他将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思想。
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太子。
他教导太子,君主之位,是责任,是奉献。
而非单纯的享乐与权力。
他带领太子,微服私访,体察民情。
让太子亲眼看到百姓的疾苦,了解社稷的艰难。
太子在林玄的教导下,逐渐成长。
他变得仁厚爱民,勤奋好学。
赢得了百官和百姓的尊敬。
林玄的声望,达到了巅峰。
他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谦逊谨慎。
他知道,一个国家的发展,并非一人之力。
而是需要君臣一心,上下同德。
他依然如履薄冰,时刻警醒自己。
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
他将自己的一生,都奉献给了大周王朝。
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。
10
岁月流转,林玄已不再是当年青涩的状元郎。
他的鬓角,已添上了几缕白发。
但他那双眼睛,依然清澈明亮,充满智慧。
他辅佐天武皇帝,开创了大周的盛世。
国家富强,百姓安乐,四海升平。
他推行的各项改革,深入民心。
为大周的繁荣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他所教导的太子,最终登基为帝。
史称明德帝,继承了天武帝的宏图伟业。
明德帝对林玄尊敬有加,奉他为国之柱石。
林玄位极人臣,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。
他居所简陋,饮食清淡,从不追求奢华。
他将自己的俸禄,大部分都捐给了贫困学子。
用于兴办学堂,资助寒门子弟读书。
他常说:“读书人,当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。”
“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在他晚年,明德帝曾亲自前往探望。
他握着林玄的手,感慨万分。
“恩师,您当年在金銮殿上的回答。”
“‘朕与玉玺孰重?’,一直指引着朕。”
“让朕明白,君主之重,在于天下苍生。”
“玉玺之重,在于其所系之社稷。”
“是您,教会了朕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主。”
林玄微笑着,眼中充满了欣慰。
他知道,自己的理想,终于得以实现。
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,影响了一代君主。
也影响了整个大周王朝的走向。
他的故事,被后世传颂。
他的思想,成为治国理政的典范。
林玄的离世,举国哀悼。
明德帝为他辍朝三日,追封他为“文正公”。
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,也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。
他的墓碑上,刻着他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。
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
这句话,不再是禁忌,而是成为了至理名言。
林玄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一个道理。
真正的“重”,并非权力的重量,亦非财富的重量。
而是责任的重量,是德行的重量,是民心的重量。
他以一己之力,改变了朝堂的风气。
也为后世树立了,一个崇高的榜样。
新科状元初登金銮殿,皇帝冷抛难题。
他开口作答,龙颜大悦,满朝拍案。
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。
更是一个关于,理想、信念与坚守的传奇。
林玄的名字,与他那惊世骇俗的答案。
永远铭刻在大周王朝的史册上,熠熠生辉。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。
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