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温晚年病重,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即将来临,心中不禁涌上无限感慨:“一生如此碌碌无为,终究无缘功成名就,到了黄泉之后,恐怕要被司马师、司马昭笑话。”言罢,他情绪激动,突然大喊:“即使无法名垂千古,也应让历史记住我的名字,哪怕是遗臭万年!”然而,面对自己命运的关键选择,桓温始终未能果断行动,错过了那个决定性的一步。
东晋时期,皇权动荡,士族权力庞大,王敦和桓温两位权臣几乎触及了皇位的边缘。桓温本有成为帝王的潜力,但却未能如后来的刘裕那样做出关键决断,最终因谢安与王坦之的权谋阴影,命运走向了失败。桓温的失势,可以归结为性格的缺陷。
他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,不敢冒险去博取一场胜利。面对重大决策时,他总是犹豫不决,左顾右盼,放弃了几乎触手可及的机会。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,使得他无法成就一番伟业,而刘裕则成功地抓住了机会,成就了一代霸业。
那时的桓温掌握的权力究竟有多大?几乎整个东晋的江山,桓温已经牢牢把握了百分之八十,唯独缺少了一步能让他称帝的“关键之举”。
展开剩余78%晋朝南迁后的行政区划,以扬州、雍州、兖州、徐州、豫州、江州、荆州、湘州、广州、交州等为主要区域。那时,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完全,广、湘、交等地的实力微弱,无法左右整个局势。扬州、徐州、兖州和豫州,位于长江中下游,特别是扬州,它被视作极为重要的战略核心。而徐州、兖州、豫州本是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域,在中原沦陷之后,南迁至长江沿线,虽然疆域狭窄,但仍然能影响东晋的局势。
长江上游的荆州,不仅人口众多、经济发达,而且战略位置至关重要。在这一时期,江州则成了扬州、荆州之间的缓冲地带,起到了平衡两者博弈的作用。桓温的控制范围逐渐扩展,特别是以371年攻占豫州为契机,他掌握了益州、荆州、江州、兖州、豫州、徐州,几乎整个长江沿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从哪里开始扩展的呢?首先是346年,桓温斩草除根地消灭了“成汉”,此后,益州成为了桓温的领地。徐州、兖州最初由郗鉴掌控,后来随着郗超成为桓温的得力干将,桓温逐步掌控了这片土地。荆州与江州则由桓温的亲信子弟掌控。
豫州作为南京的门户,几乎成为了桓温的“命门”。一旦掌握了豫州,桓温也就打开了通往帝位的大门,这让东晋皇帝和朝廷极为忌惮,深怕桓温如同历史上的司马懿、司马昭一般,篡位成皇。实际上,桓温手中握有如此巨大的权力,已经可以废立皇帝,甚至逼迫司马奕因为不能生育而下台。简文帝司马昱每次见到桓温入朝,都会心生恐惧,常常情绪失控,甚至流泪。
面对皇位的诱惑,桓温却迟疑不决,始终不敢作出最后的决断。尽管简文帝多次暗示他退位让贤,桓温却因为担心埋伏而犹豫不决,最终未能把握住这个机会。可见,桓温最终未能成为皇帝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缺乏与刘裕相似的那份果敢和冒险精神,不敢一赌成败,最终错失良机。
事实上,桓温一生的失败,往往源于他的性格。无论是西征益州,还是北伐中原,他都未能抓住关键时刻的机会,反而因过于谨慎和瞻前顾后而陷入被动。346年,桓温西征益州攻灭“成汉”,本应是一场显赫的战役,但他却在成都遇到阻力时失去了斗志,未能坚持到底,导致晋军的误解和反扑。最终,尽管桓温获得了成功,但这场战争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挫败感。
接下来的三次北伐,桓温同样未能成功。他第一次北伐,虽然一度顺利,但最终却因畏惧而未能越过灞水,结果被苻雄反击,损失惨重。第二次北伐,尽管桓温在洛阳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之后却错失了扩大胜果的机会,最终中原部分地区再次失守。第三次北伐,桓温又在接近胜利之际因谨慎而退兵,结果被慕容垂等人围攻,几乎全军覆没。
每一次失败,桓温都未能坚持自己的决断,错失了大好机会。北伐的目的本是为了立威,可是最终却让他的威望遭受严重损害,甚至为之后的“篡位”行动埋下隐患。
在准备篡位的过程中,桓温同样没有采取果敢的行动,而是选择了犹豫不决的策略。尽管他通过削弱敌对势力,废立了司马奕,任命了简文帝,桓温的目标似乎已经非常明确,但关键时刻,他依旧没有主动出击,而是选择了等待,期望司马昱主动退位。这个等待的决定,最终让他失去了篡位的机会。
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,桓温如果能效仿司马懿、刘裕,果断地掌控京师并逼迫简文帝退位,那么他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。然而,他始终未能跨出这一步,最终因拖延和犹豫,未能成为一代帝王。
最后,桓温在病逝时,将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冲,而非儿子桓玄。桓冲虽然有能力,但野心较小,忠于朝廷,并与谢安保持了良好关系,这使得桓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。不过,桓温的儿子桓玄则不如父亲,虽然野心勃勃,但实力不足,最终在刘裕的打压下失败,桓家也因此逐渐衰落。
从王敦到桓温,东晋的权力斗争中,他们两人几乎是同一种类型的失败者。桓温虽然鄙视王敦,却最终与其“合传”,成为了同一类人的代表。历史的悲哀在于,桓温错过了成就帝业的机会,而最终只得遗憾地离开人世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