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,我做了PET/CT,结果说有异常,是不是就是癌症啊?
报告上显示没问题,那我是不是就彻底放心了?
在核医学科,
这类问题几乎每天都会遇到。
PET/CT虽然敏感度和特异性都很高,但仍然存在一定的 “假阳性” 和 “假阴性” 结果。
今天,我们就来具体分析这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,帮助大家正确理解检查结果,避免过度担忧或掉以轻心。
展开剩余86%PET/CT是如何发现肿瘤的?
PET/CT检查最常用的显像剂是18F-FDG,它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。
原理是:肿瘤细胞代谢活跃,需要更多葡萄糖;FDG注射后,会在这些细胞中聚集;PET用于捕捉放射性信号,CT用于提供解剖信息,而两者结合,就能显示哪些部位出现异常摄取。
然而,并不是只有肿瘤才会摄取更多葡萄糖。炎症、某些正常组织活动等,也会出现类似表现,这可能导致假阳性。反过来,如果肿瘤代谢不活跃,或病灶过小、受检查条件影响,也可能出现假阴性。
什么是“假阳性”?
假阳性是指:影像结果提示异常,但实际并不是恶性肿瘤。
常见原因包括:
1.炎症和感染
例如肺部炎症、结核、肉芽肿性病变等。这些病灶在活动期,代谢同样活跃,会导致FDG聚集。在影像学表现上,可能与肿瘤相似,容易引起误判。
2.良性病变
甲状腺结节、子宫肌瘤、部分良性肿瘤等,尤其是血流较丰富或体积较大时,也可能表现出较高的FDG摄取。
3.正常的生理摄取
✦大脑:因为生理需求,本身就有持续较高的FDG摄取。
✦心肌:在血糖较高时,心脏的摄取会更明显。
✦膀胱:由于FDG主要经尿液排泄,膀胱区域几乎总是有显影。
✦骨髓或肌肉:在近期用过造血刺激药物或活动过后,也会出现高摄取。
4.手术或放疗后愈合期组织
恢复期炎症、瘢痕、肉芽形成常被误判为复发或转移。
因此,假阳性结果往往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判断。
(病例来源:成都锐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)
什么是“假阴性”?
假阴性是指:患者存在肿瘤病灶,但PET/CT检查未能显示异常。
常见原因包括:
1.肿瘤代谢水平低
某些肿瘤对FDG摄取不明显,如前列腺癌、低级别淋巴瘤等。这些类型的肿瘤可能在PET/CT上不易显现。
2.病灶体积过小
PET/CT的分辨率有限。如果病灶过小就可能被遗漏。
3.血糖因素
检查当天血糖过高时,体内的葡萄糖会与18F-FDG发生竞争,从而使肿瘤细胞对示踪剂的摄取减少,导致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下降,可能影响医生的判断准确性以及病灶发现率。
4.技术和操作问题
显像剂注射后的等待时间不合适,或检查过程中患者活动过多,可能影响图像质量,从而掩盖病灶。
假阴性结果可能会延误诊断,因此需要特别重视。
(病例来源: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)
如何减少“假阳性”和“假阴性”?
为了最大限度提高PET/CT的准确性,患者和医生都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检查前准备
✦检查前4-6小时禁止禁食;
✦糖尿病患者血糖最好控制在8.3mmol/L以下;
✦检查前避免剧烈活动,减少肌肉摄取干扰。
2.医生的综合判断
✦PET/CT只是诊断工具之一,结果需要结合病史、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结果综合分析。
✦在判断肺结节、淋巴结、甲状腺结节等时,医生往往会根据临床症状、炎症指标和影像特点综合判断,而不会仅凭PET/CT结果做出结论。
3.必要时进行补充检查
✦前列腺癌、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常需选择更特异的显像剂(如PSMA PET/CT或DOTATATE PET/CT)。
✦进一步的CT、MRI或病理活检,仍然是确诊的重要依据。
4.动态随访
✦对于一时无法明确性质的病灶,医生可能建议定期复查。
✦病灶如果随时间缩小或消退,多为炎症;如果持续增大,则需高度怀疑恶性。
PET/CT在肿瘤的诊断、分期、疗效评估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,然而报告提示“考虑恶性可能”时,意味着存在风险,需要进一步确认,并不等于确诊癌症;报告显示“未见明显异常”时,不能完全排除早期或低代谢肿瘤。
因此,患者不应仅凭PET/CT报告自行解读,而应由有经验的医生结合临床资料,做出全面评估。
你怎么看?欢迎在留言区聊聊
你是否遇到过PET/CT看起来像癌,最终病理证实良性的案例?
编辑:核医之窗编委会
排版:祁兴兴
审校:核医之窗宣发组
参考:高核医疗核医学数据库
声明:部分内容及图片参考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核医之窗编委人员删除
发布于:北京市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