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钹山,坐落于赣、闽、浙三省交界的敏感地带,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常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早在黄巢起义期间,这里便成为了他与唐朝军队对抗的关键之地。黄巢自山东起义,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,先后攻下了十五个州,令唐朝政府深感威胁。在这股势力的压力下,唐朝决定采取措施,封锁铜钹山。由于铜钹山的海拔较高、林木繁茂、地势复杂,且易守难攻,历次围剿都未能奏效,朝廷最终下令封山,竖立起一块界石,上面刻着:“进入者,斩立决”。
公元878年4月,黄巢率领大军渡过淮河,向南挺进,试图占领江西和浙江地区。在这过程中,唐朝军队展开了猛烈的抵抗。黄巢采用了迂回战术,很快攻占了浙东的首府——越州。原本他计划将军队从浙东进军福建,但由于险峻的山脉和高峰阻挡,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进。因此,他决定通过海上路线进入福建。然而,由于缺乏足够的船只,黄巢一时间难以找到合适的航运工具,导致他一度陷入困境。
展开剩余77%在无奈的情况下,黄巢选择了一条“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”的策略,开始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,带领军队从浙西进入福建。他从衢州的仙霞岭古道出发,开辟了一条通往福建建州的山路,全长700多里,面对重重困难,黄巢依旧坚持不懈,带领队伍一步步突破。
当时,天气酷热,山区气候变化莫测,士兵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开路,许多人因疲劳而倒下,甚至因为寒热不调而丧命。在这危险且艰辛的行军中,铜钹山的险峻地形成为了黄巢军队的重要避风港。这里不仅能为他提供隐蔽的藏身之所,还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支持。因此,黄巢决定将铜钹山作为军需保障和伤员疗养的地方。
当时黄巢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,一方面是唐朝军队的围追堵截,另一方面,途中还有各种敌军阻碍。浦城的县尉文昭、建阳的指挥使李材、建州的镇将上官伯等都在重兵把守。黄巢军与敌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,其中在浦城县仙阳一役中,黄巢军和唐军交战到文昭战死为止。为了开路并为军队提供补给,黄巢还抽调了两万名士兵修建山路,确保军队能顺利前进。
黄巢攻占福州后,驻扎在铜钹山进行休整。在这个清幽的地方,黄巢不仅打击了许多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,还宽容了部分地主豪绅,救助了贫苦百姓,逐步扩大了队伍的力量。由于铜钹山地势险峻,林茂草深,人迹罕至,极具隐蔽性,因此黄巢将伤员送入此地治疗。山中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疗养之所,泉水含有矿物质,有着退热除病的奇效,再加上山中丰富的草药资源,伤员们得以迅速康复,恢复战斗力。
进入879年8月,黄巢军从福建出发,趁着酷暑进军广东的潮州梅岭地区,迅速控制了岭南大部分地区。此后,黄巢又从广州北上,进入江西。11月,黄巢突破了江防,继续向湖南、湖北推进,最终发展到20余万人的庞大队伍。到了880年,黄巢与唐军在信州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然而,在黄巢的队伍中,突发的瘟疫令部队的战力严重下降。黄巢迅速采取了分散隔离的措施,防止瘟疫蔓延。由于铜钹山的自然环境优越,黄巢决定将患病的士兵转移到山中,通过山泉水和草药治疗,使他们逐渐康复。在此期间,唐朝的镇海节度使高骈得知消息后,认为这是消灭黄巢的最佳时机,便派出悍将张璘进攻。可他未曾料到,黄巢的士兵已经恢复健康,准备迎战。
880年,黄巢依托铜钹山的天然屏障,将唐军诱入山中。在鹤山的决战中,黄巢大获全胜,击杀了唐军大将张璘,随后又摧毁了高骈的军队。此战震惊了朝野,朝廷高层纷纷认为,铜钹山的地理位置偏僻、交通不便,几乎成为了一个“无人管辖”的空白地带。黄巢正是利用了这一地理漏洞,将铜钹山打造成了他反抗唐朝的关键据点。
从公元884年起,铜钹山便被唐朝政府正式封禁,禁止任何人接近此地。直到清朝灭亡,铜钹山才被解封,长期的封锁也让这个地方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,见证了一个起义军如何巧妙利用地形,取得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